您好!欢迎访问税联网
论坛
了解更多行业分析
了解更多员工上岗和转岗培训发生的费用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吗?
答:按照政策《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1号)的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起,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根据政策《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27号)的规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符合条件软件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应单独进行核算并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了800余家企业参展,集中展示3000余项前沿展品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人工智能从技术前沿走向产业一线的蓬勃活力。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据统计,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截至今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居全球首位。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企业超3.5万家,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超5100家,全球占比约15%,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形成覆盖基础底座、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改变生产生活,释放出澎湃活力。在四川,走进制造企业的智能车间,人形机器人连续3小时零失误完成料箱转运任务,并加快向物流、康养等更多场景延伸应用,让人感叹“未来已来”。在山东,人工智能大模型工厂正在高效产出智能体,以“前店后厂”的模式推动智能技术快速落地。通过建设语料中心、训练中心、评测中心、集成中心等标准化流水线,降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成本,缩短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范围落地的周期,为区域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在上海,轻量化“AI+AR”智能眼镜投入试用,仅重40克,还具备实时翻译、环境感知等功能,为弱势群体带来便利。这些亮眼数据和生动场景,正是人工智能加速推动经济形态由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跃迁、重塑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真实写照。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已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促使经济形态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跃迁。相比于以互联网和数据应用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更加强调人工智能在生产决策中的自主性和智能化水平。作为在数字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升级的高阶经济形态,智能经济的发展将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创新迭代速度等方面发挥重要带动作用。
多措并举发展智能经济,既要夯实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基础,也要完善市场机制和制度安排,推动形成高效协同、安全可控、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经济体系。
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赋能生产、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提升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在消费端,用大模型对用户意图进行仿真模拟和深度理解,可以支撑个性化供给与精准匹配,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与消费体验,并催生数字人直播、沉浸式购物等新业态新场景。在生产端,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质量控制、流程优化、资源调度等环节,助力制造业降本增效、服务业降本增能。例如,在制造流程中引入智能算法进行任务分配,在客服环节部署智能响应系统,在营销推广中利用智能投放平台实现广告精准触达,在知识密集型行业中推动编程创作等任务的人机协同,有效提升劳动生产率。通过强化数据驱动、提升智能赋能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优化结构、增强韧性。
另一方面,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制度安排。加强智能经济的市场机制设计,推动市场自主调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供需高效匹配。加快构建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聚焦算法偏见和歧视、训练数据版权、虚假信息内容等问题挑战,健全法律法规,提升智能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关注智能技术对劳动结构和社会公平带来的深层影响,积极防范因技术替代而加剧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通过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强化职业转型支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综合举措,推动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协调共进,为智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提升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力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发、首秀的智能体令人眼花缭乱。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推动经济形态智能化跃升,更在技术和制度的共进中孕育出新发展模式,为建设经济强国提供了澎湃动能。
多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引导和技术突破双重驱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布局初现端倪。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北京市作为创新策源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在类脑智能、光电计算等核心智能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千行百业实现效率跃升。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5700亿元,以宇树科技、DeepSeek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出圈,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共计569家。
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工信部出台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了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细化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人工智能列入战略性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统筹谋划。在“战略引领+精准施策”驱动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不断向上迭代,显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依然面临多重制约。一是人工智能技术所需的高端AI芯片研发能力弱,高性能计算集群建设相对滞后。二是人工智能衍生出的网络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数据隐私保护等风险问题破“墙”而出。三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监管制度滞后,滋生道德、法律、信任等一系列难题。因此,应多方协力解决。
政府层面,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推进人工智能国家战略驱动的科技力量布局、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础研究长效投入机制,完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需要加大对高端芯片、算力算法等“卡脖子”领域的投入。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文件、伦理规范,构建集监测、预警、应急等于一体的体制机制,明确人工智能各主体的职责和权利边界,确保人工智能研发和使用过程合理合法。
产业层面,聚焦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提升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创新力、全球竞争力。聚焦产业前沿,筑牢技术地基,加快突破芯片、算法等难点重点问题,打造独立自主、创新引领的完整产业技术链。强化产业协同,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升级,通过研发新型智能装备和促进技术变革,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焕发新机注入强劲动能。
企业层面,充分激活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动能与责任担当。激发企业人才创新能力,鼓励科技人才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研发中正视差距、加倍努力、攻坚克难。鼓励企业发挥内生动能,以自主创新为内核驱动企业自身实现从“向外求”到“向内求”的根本转型。引导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价值融合,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参与伦理规范、风险防控等人工治理课题,积极承担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